绵师情怀

怀念我的大学老师

时间:2022年09月09日 15:36  作者:王代伦  阅读:  


 

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现绵阳师院),是我的大学母校。1982年至1985年,我在学校中文系读书。

 

 





 


母校位于绵阳涪江以东,自越王楼,过李(白)杜(甫)祠,经富乐山脚下,沿仙人桥而上的三公里处。学校掩映在葱郁的雏凤山腰。从前校门进去,以红砖墙为主色调,三五层高的教师宿舍楼、食堂、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及体育操场……沿横卧的S形顺次矗立,五彩缤纷的花草点缀其间。母校后面紧临的是四川建材学校,对面是108国道和核工业24建筑公司,山脚下芙蓉溪水一年四季潺潺绕流。这里优美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三年大学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像朵朵浪花,融入母校,更印在了我的心头。

我忘记不了的是,绵阳师专教授我们中共党史的蒋懿菊、古代汉语的陈朋、写作的蒲永川、现代文学和现代汉语的王文强王文娟夫妇、古代文学和现代汉语的曾芷芳袁策通夫妇、文学概论的任福初等老师。

古汉语专家、陈朋副教授,当年在病榻上为我修改毕业论文的情形,仍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那是年近退休的陈朋老师一年里第二次住院了。时间大约是1985年“五一”节后,我拿着8000余字的《<包氏父子>中的动词重叠》论文初稿,到医院请陈老师帮我看看,把稿子递给躺在病床上的老师。我本想立即回校,可陈老师却叫我把他扶起,让我坐在床边,跟我聊起来。陈老师知识渊博,诲人不倦。我说我喜欢语言学,他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赶紧问我读了哪些书,我如实汇报后,陈老师说,“那可不行,要系统的读书”。说着,他让我拿笔给他,为我开列需读的书目。当他写到马建忠《马氏文通》、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时,已是满脸汗珠了。

我站在一旁,看着陈老师那苍白的面容,专注的神情,绽起股股青筋的手,滴满汗珠的书目,我热泪盈眶,眼睛模糊了。

五天后,学校催收毕业论文。我不得不再去医院陈老师病房。

还没等我坐下,理着浅平头发,笑呵呵的老师已拿出了我的稿子。我激动的看着陈老师用心血画成的道道红杠杠,30多页翻下来,批改达50余处,还改了10多个错别字。我凝望着陈老师,握住他那瘦弱却暖暖的手,只说了声,“老师,我过后再来看您。”便走出医院回到了学校。

我毕业分配到绵阳中学教书已四年了。总没能再去看望陈老师,心里很不踏实。

我已记不清在绵阳师专读书的三年里,多少次到陈老师家里不厌其烦的请教,翻阅他满架的书籍。师母那慈祥的面容和热情的端茶递果;老师那耐心地解惑释疑;在京剧名段(老师至爱)唱片声的伴随中我们开心的闲谈……至今仍历历在目,余音绕耳。

 

 




20210909100235_00001.jpg

 


陈老师,等我的学生放寒假,一定来拜见您。

198911

刊发于绵阳日报(1989.12.7)、中视网(2021.9.10)、当代四川散文大观(2021.9.10)、腾讯网(2021.10.10)、一点资讯(2021.10.10)、绵阳新闻网(2021.10.10)。

近日,读绵阳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20016月重刊的清乾隆《直隶绵州志》。见该书点注为陈朋,其重刊前言说,“邀请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系古汉语专家、八十高龄的副教授陈朋先生为该书点注。”读着倾注了老师心血点注的书籍,倍感亲切。

《直隶绵州志》成书于1738年即乾隆三年,总1913.8万字,涉及当时直隶绵州、德阳县、安县、绵竹县、梓潼县、罗江县、原属彰明县的封域考、营建考、赋役考、学校考、风土考、仪礼考、灾祥考、兵事考、官吏表、师儒表、选举表、休命表、名宦传、人物传、烈女传、艺文编等16大类。内容十分丰富,且距2001年已有260余年之遥。点注即对原书作标点断句,并对原文有误或文意不明的词句,分别加以注释。任务巨艰。老师年龄乃大,身体本不好,仍欣然应命。老师是怎样克服困难含辛茹苦历时半年而成稿的?我无法想象。总之是他与其他专家的努力,使绵阳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古绵州历史的珍贵文献《直隶绵州志》,得以重刊出版。

由于此书印数极少,外面无卖,我于今年8月托人介绍从绵阳市方志办借了一套来读,先后用时一月读完。其间,从《直隶绵州志》点注的字里行间,我再一次读到了我的老师陈朋先生,他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的音容笑貌,是那么的亲切和蔼慈祥。

我大约还是在绵阳中学教书的1990年春天,到绵阳师专拜见了一次陈朋老师,与他一起照相合影。1993年调到游仙区党政机关和乡镇工作,就再也没有去看望陈老师了。不管怎样说,我是没有理由的。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2021910

刊发于绵阳晚报(2021.10.10)、中视网(2021.9.10)、当代四川散文大观(2021.9.10)、腾讯网(2021.10.10)、一点资讯(2021.10.10)、绵阳新闻网(2021.10.10)。

师专第一学期就开设了蒋懿菊老师上的《中共党史》这门课。蒋老师叫我担任科代表,我又惊又喜。

我来自农村,是在一个没办几年的被称作绵阳忠兴“五七”高中的农村学校读的书,与大学班上来自城里,或从绵阳南山中学及全省其它地区、县市有名的学校毕业的同学相比,虽没感自卑,但不足很多。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我没想到蒋老师叫我作党史课科代表。

后来,从我们中文八二级二班同学高考分数表获知,我当年的分数超大学录取线19分,尤其政治考分在班上是最高的:88分。这可能是蒋老师指定我作党史课科代表的原因吧。

我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时间接触蒋老师,向蒋老师请教;这也增强了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信。

蒋老师的党史课是我喜欢上的课。那时她年龄大概是不惑之年吧,有些微微胖。她讲课声音悦耳,娓娓道来,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并且总能给我们以启迪。

蒋老师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有很深的研究。她发表的文章见解独到。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光明日报大块版面刊登她的《中国近代留学生的爱国主义传统》,心生敬意;听到一位老师说,蒋老师在西南师院学报发表了《试论光绪皇帝》论文,甚是钦佩。

 

 




 


1984年师专开办了政史系,后来升格为绵阳师院,蒋老师在政史系作教授,培养了很多政史专业的学生,桃李缀满枝头。

最近,我又把蒋老师当年给我买的,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出版计永佑教授著的《语言学趣谈》,翻看了一遍。读着印制精美趣味横生的这本书,不由得又想起蒋老师对我的关爱。蒋老师知道我喜欢语言学。大约是我读大二,她在中山大学进修那年,在广州专门给我选买了六本语言学方面的书,叫我多读些书,系统的读感兴趣的书。我如获至宝,因为在内地绵阳,当时很难买到这些书。

在师专读书时,好多次遇放假,蒋老师就要问我回不回老家。如果不回,她就叫我在她家的教师宿舍去住,因为她们一家人在放假有时会下山进城去住。蒋老师说:你可以在清静的书房看看书。蒋老师家里摆设,简简朴朴,书架上多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书,我尽情的看书学习,感觉很温馨。

我从师专毕业已有36年没见到蒋懿菊老师了。她应该80岁左右了吧。

近日我问蒋老师在政史系教的一位学生:“老师身体如何?”听到说蒋老师身体好后,我心里十二分的高兴。

2021924

刊发于绵阳晚报(2021.11.28)、中视网(2021.9.26)、西部副刊(2021.11.28)、绵阳新闻网(2021.11.28

 

王代伦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人,生于1964年2月,1985年6月毕业于绵阳师专,分配到绵阳中学任教,后调至绵阳市游仙区工作,先后担任凤凰乡、魏城镇党委书记,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等职务,现为区财政局三级调研员、区委区政府决咨委社会发展组组长。2008年6月获四川省委“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年10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抗震救灾模范,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先后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握手接见。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领导科学》《绵阳师院学报》《绵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著有《教书育人文集》《做与思文集》《岁月叙事》。


上一条:给绵师院领导老师的一封信
下一条:我校英语80级校友陈勇的援外故事(2)


绵阳师范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中国·四川·绵阳市绵兴西路166号

Tel:86-816-2202071 PostCode:621000  网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