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师情怀

师院教师续红楼 作家之光励青年——访退休教师、《红楼新续》作者周玉清

时间:2005年12月15日 00:00  作者:校友办  阅读:  

师院教师续红楼    作家之光励青年

——访 《红楼新续》作者周玉清      

 

 

逆境磨练性格,努力铸就成功。绵阳师范学院(原绵阳教育学院)退休教师、我院周玉清老师一生读红楼、迷红楼、研红楼、续红楼,写成《红楼梦新续》等多部著作,一度被誉为“中国女性续红第一人”,在国内外都相当具有影响力。      

应学院校友联谊工作办公室的安排,我们于12月9日采访了这位70多岁的“林妹妹”。在周老师书画装点的淡雅书房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谈起红楼梦便滔滔不绝,喜形于色。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目光坚毅,言语铿锵,将其人生的感悟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乐观豁达的为人;她坚定执着的信念;她绚丽多彩的人生……      

采访实录:

记者:周老师,您好!我们应学院校友联谊工作办公室的安排,特地来采访您!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们从网上查看了关于您的许多文章、对您的评论,知道您15岁就嫁给了《红楼梦》,现在已经70岁了,仍坚持写作,是什么一直支撑着您走到现在呢?

周:其实我一直就很喜欢《红楼梦》,很小的时候就萌生了一种续写《红楼梦》的愿望。接触到《红楼梦》,大多还因为父亲和姐姐的影响。那时我把书读了很多遍,将曹雪芹的前80回后与高鄂的后40回作比较后,我明显发现高鹗在人物性格塑造、语言运用和情节设计方面都与曹雪芹相去甚远。心里很不是滋味,萌生出要写一部《红楼梦》续的想法。尽管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确实遇到过不少困难,也受到了别人不公正的评判,但是我还是一直努力,怀揣一种必胜的信念,并最终走到了今天。在此我要感谢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同事和家人。

记者:老师,我们知道续书是很难成功的,特别是一部举世闻名的伟大著作,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加之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艺术结构非常特殊。在这样的压力下,当时您特别有信心吗?

周:正如王利器先生的比喻,这是“戴着脚镣跳舞”。续书,即是创作,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作。但我一直比较相信自己,因为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写下过七八万字的文章,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肖国钦老师(初中语文老师)还大加赞赏:“写得真好,人物活鲜鲜的,笔墨很像《红楼梦》。”他一席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再加之后来,老师和同行也不断鼓励,我倍受鼓舞,所以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投向了创作这件事上来。乃至在书出版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他们在信中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记者:老师,您的一生也是风风雨雨的一生。比如说,在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又闹了一场大病。而后来在《红楼梦新续》即将写成的时候,高烧到四十多度,浑身内出血,抢救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如果死了,最遗憾的是没看到我的红楼出版。您当时为什么有这种想法?

:我的一生也确实多坎坷,也就是在1956年,被保送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不久就得了肺结核,在文革中还因为因《李清照》一书“获罪”,成为绵阳中学“周、童、宋”“三家村”之首。文革后,文化自由了,正准备在创作上大干一番时,病魔却又缠上了她,因为胆结石、胆管堵塞引发全身黄疸甚至广泛性出血,在两年间四出四进医院,两次濒临死亡的边缘。到1990年《红楼梦新续》出版前夕,又高烧41度,浑身内出血……

但这些都没有把我吓倒,而是更加的热爱创作,在创作期间家务事我干得很少,那时真的把创作当作了我的生命。因为这么多年来,读红楼、研红楼,我就像是其中的一个影子,已经有感情了,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心里面确实也只装着红楼梦这个本子,因为历经自己多年心血的成果马上就要付梓了,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所以整个人都是围绕这个东西在转。要是没出版,真的感觉天都塌了。      

记者:老师,您们家可以称得上文学世家呀?在创作的过程中,家庭和老师是如何影响着您?同时,在创作的路上,学校给您提供了什么样的创作平台?

周:在家庭方面,记得小时候我的父亲还专门请了一位我县讲古文的高手周纪民先生给我二哥补习古文,我也在一旁听讲,至今犹记得他讲《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时的情景,实在是引人入胜。所以通过家族的潜移默化和各方面的帮助,我走上了漫长的创作路。

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学院也为我孕育了一方富饶心田,为我提供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学校帮助了我不少,比如说在我的红楼梦新续出版后,学校不仅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给了我相当的奖励。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条件作为支撑,走到今天是相当困难的。      

记者:老师,当您获得中国女性续红第一人新加坡新风诗协会名誉会长等这些名誉称誉时,您想得最多的又是什么呢?

周:其实,在我一生成长的路上,确实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我现在内心里真不知如何回报他们,如何感谢他们。现在也七十多了,我只一心想着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回报给社会。我现在还在老年大学上课讲学。

记者:老师,您取得了这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和荣誉,对我们学院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起到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您对他们有什么要求和希望?

周:其实现在透过我的人生,再回首的时候,我确实感觉到人生之路太不平坦了。

我希望年轻人要找到自己的信仰,要一心一意对待自己的事业,要执着。就像我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用心,用汗水、泪水、血水、换来的。既然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情,要完成一项事业,就要不屈不挠,坚持到底,那怕是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挫折,都要坚定自己的选择,不能三心二意。      

要做生活的强者。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不要低头,要站起来主动迎接挑战,找到胜利的出口。就像布袋里的钉子,这儿出不来总能在那儿找到出口,自己总会找到合适的工作,找到成功的道路。要记住:退后一步自然宽。要相信天地是开阔的,社会是无限美好的,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勇气,有没有毅力。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走向胜利。      

记者:老师,现在学院成立了校友联谊会和校友联谊工作办公室,您作为老师 ,想对我们所有校友说点什么?

周: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校友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自己的那片天空下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绵阳师范学院所有工作、学习过的老师、学生都在不断进取,奋发图强,真正体现了“今天学院以我为荣,明天学院以我为光”的箴言。我对学院的发展是相当有信心的。

我衷心的希望我们的校友之间能加强联系,把学院的发展与我们的荣辱联系在一起。把我们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学院无限的发展中去。学院现在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和势头,希望所有的绵阳师范学院的校友要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与学院同心同德、为学院献计献策、共创学院美好明天!新年将至,在此也顺祝所有校友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工作愉快!新春快乐!      

 

人物资料:      

周玉清,女,1934年2月生,成都崇州市人,汉族,共产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绵阳师范学院(原绵阳教育学院)退休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新风诗协会名誉会长、吉林省跨世纪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理事长、绵阳市文联顾问、绵阳市政协诗书画院副院长。发表了论文、散文50余篇,诗词200多首,对联数十副,多篇、首、副获各类奖,多篇论文为人民大学办的几种刊物转载。出版了长篇小说《红楼梦新续》、《秦可卿与宁国府》、《红楼梦》曹周本、《乱世红妓陈圆圆》、四部系列小说《金陵十二钗》、评论集《李清照评传》等。《红楼梦新续》获中国通俗文艺首届优秀作品评选二等奖和绵阳市建市10周年优秀文艺成果奖,其事迹为多种大典登载。      

 


上一条:随笔:做- -个有思想的人:袁肃老师60岁生日快乐


绵阳师范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中国·四川·绵阳市绵兴西路166号

Tel:86-816-2202071 PostCode:621000  网站管理

>